致我们的童年——评《不安宁》

文:周依妍  图:黄闻博  编辑:榕树

引自上海戏剧学院官网:http://www.sta.edu.cn/content.aspx?id=30658



这部剧虽然叫《不安宁》,却不是吵吵闹闹的。在喧闹和恬静中,在不安宁与安宁中找到了一个极好的平衡。

在观众入场坐定的一小段时间里,导演在一旁弹着钢琴。我想不起来那首歌的名字,却感觉无比熟悉,我甚至忍不住要轻轻唱上几句。那是童年的歌谣。一下就把人带进了对童年的追忆当中。

    开场是一旁奏起口琴声,在大家聚集的目光中,演员所扮演的马亮亮从观众席中走出来做了一番自我介绍。有趣的是,这场剧的旁白就是演员自己,他通过对自己童年的回忆,牵扯出了一个又一个片段和故事。他在前面叙述,后面的表演的正是他叙述的事儿,而他又很快融入了身后的表演之中。

    可以说这剧是由零散的几个小故事组成的,但各个故事之中又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讲述的是一个80年代出生在一个偏远小镇上的调皮男孩的故事。剧中有着浓郁的80年代的风格,80后若是坐在观众席里怕是会感慨万千,因为我这个90后都看到了不少自己儿时的影子。这也是为什么我把这篇剧评的名字命名为《致我们的童年》的原因。当然,在这部剧的宣传册上写的是“致我的童年”,但我相信每一位观众都能想起自己那段天真无忧的岁月。

    这部剧的表达方式很简单,用着极简的道具和少量的演员,但让人感受匪浅。作为一个军人的儿子,马亮亮生活在军属大院里。这一段时光对一个孩子来说,实在是太快乐了。因为有别的同龄儿童和他一块玩,而这些玩的内容太贴近我们的生活了。谁不会想起那时候扔石头、红绿灯、当采花大盗的趣儿来。但这段时光,对军嫂们却不是好过的。通过对这一段生活的演绎,让观众联想起了中国的军人们,也想到了在他们背后默默支持的军属们。

    还有不得不提的就是对人的刻画了,马亮亮那上过大专的三姨和四姨总是有些心高气傲的。把小镇上的马亮亮和城里的孩子比,批评大姐的教育方式落后,不知道让马亮亮学写字学背诗。初中文化的母亲于是就对亮亮说让他要好好读书,考上大学,好为母亲争光。这一幕幕实在是太贴近现实了,因为我看着都不由联想到许多生活片段来。而人物的刻画很是传神,总觉得高人一等的三姨四姨却不能自己找到工作,最后还是得靠大姐的帮忙。人物性格和关系上的处理清晰而真实。

再说说剧中的音乐,现场用口琴和口风琴吹出悠扬的曲调作为背景音乐。反复出现的调子让我们一再想起自己的童年往事,而简单的曲调中却也蕴藏着复杂的情感。闭上眼睛,脑海中都能出现许许多多的画面来。

这是一部富有年代感和生活感的剧,每一位观众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也许不仅仅是对童年的追忆,还能从人物中看到与自己相似的个性与性格。充满了真实和温情的同时,也让人有了些许淡淡的感伤,也许是对与小伙伴的分离的不舍:也许是对人际关系间的复杂的疑惑:也许更多的是对年华易逝,对人生起伏的感慨……

可惜的是,我们只能欣赏这部剧的开头的一部分,但我从散场时观众的好评和现场的自我感受中能预知到有非常多的人是很乐意去剧院里看一看完整版的《不安宁》。